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控制方法、硬件设计方法和系统设计方法,是编者在多年教学与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新技术编写而成的。 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概述,数字控制理论基础,数字控制器直接设计方法,几种常规的控制方法,过程通道,工业控制计算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设计,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设计实例和集散控制系统。 本书系统性好,重点突出注重衫,并吸取了近几年来计算机控制领域已开发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成果。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电气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相应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控制方法、硬件设计方法和系统设计方法,是编者在多年教学与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新技术编写而成的。 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概述,数字控制理论基础,数字控制器直接设计方法,几种常规的控制方法,过程通道,工业控制计算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设计,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设计实例和集散控制系统。 本书系统性好,重点突出注重衫,并吸取了近几年来计算机控制领域已开发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成果。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电气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相应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前言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的修订版,是在多年讲授第1版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教改成果和科研成果编写而成的。 关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教材已有不少,有的偏重理论,有的偏重实现技术,但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材还很少。编者从事“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已有16年,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认识很深。本书主编之一的刘国荣教授现为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副组长,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持了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主持的“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于2004年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过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本书编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材应具备的特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本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申报立项、组织编写的。 全书分为10章,内容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计算机控制系统理论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常用的控制规律,过程通道,计算机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DDC)系统,工业控制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集散控制系统。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体系结构优化本书按基础理论(第一、二章)——控制方法(第三、四章)——硬件设计(第五、六章)——系统设计(第七、八、九、十章)的体系编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次清楚,系统性好。 (2)重点突出控制方法方面重点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控制方法(PID控制、串级控制、前馈控制、Smith预估控制、比值控制、模糊控制等);硬件设计方面重点介绍过程通道的设计,主机部分一般无需再设计,主要是选型问题,故只作简单介绍;系统设计方面重点介绍DDC系统的设计,这是因为DDC系统用得较多,也是监督控制系统(SCC)和集散控制系统(TDC)的基础。 (3)注重应用应用型本科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决定了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建设,特别是专业课教材的建设要突出应用性这一特点。为此,本书编写时特别注重应用性。例如:①介绍过程通道等硬件设计时,提出模板的概念,并介绍一些典型模板,不停留在过去只讲述通道结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②介绍抗干扰技术时,按系统的物理组成来介绍抗干扰方法(电源部分抗干扰方法、过程通道部分抗干扰方法、接地技术、软件抗干扰技术、故障自诊断技术等),而不像以往,按干扰的种类来讲述抗干扰方法;③介绍控制方法时,重点介绍普遍使用的常规控制方法。数字控制器直接设计方法基于对象模型,工业控制中应用较少,故只作一般介绍;④编写了多个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案例,这些案例大都是从编者近几年的科研成果中筛选出来的。 (4)跟踪发展介绍了一些工业生产中正在使用的新技术。例如,模糊控制方法、工业控制计算机、工控组态软件、控制网络技术、现场总线技术、集散控制技术等。 (5)通俗易懂叙述简单明了,每章都有小结,并附有习题和思考题,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 本书教学时数为60学时,其中实验为10学时。 本书由湖南工程学院刘国荣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梁景凯担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湖南工程学院谭梅、河南工业大学臧海河、哈尔滨理工大学徐军和洛阳理工学院陈文清。第一、十章由梁景凯编写,第二、三章由谭梅编写,第四章由刘国荣编写,第五章由臧海河编写,第六、九章由徐军编写,第七章由陈文清编写,第八章由臧海河、陈文清编写。何一鸣、葛运旺参加了本书第1版的编写,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由湖南大学章兢教授和哈尔滨理工大学李全利教授主审。他们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