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取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及设备的融合方式,以“节能”为技术主线,全面介绍了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及其节能技术。
序
前言
第1章概论
11供暖系统及其节能技术
12通风系统及其节能技术
13中央空调系统及其节能技术
14建筑维护结构及其节能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供暖系统节能技术
21供暖计量与节能
211供暖计量的意义及方法
212热计量仪表及温控设备
213计量供暖系统选择与应用
22气候补偿与节能
221气候补偿器基本工作原理
222气候补偿器系统组成
223气候补偿器适用范围
224气候补偿器的供暖调节特性
225气候补偿器系统特点
226气候补偿器供暖调节的示例
23供暖系统节能改造
231既有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改造
原则
232室内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改造
方案
233供暖系统热力站(或热力引入口)
节能改造
24凝结水回收利用与节能
241凝结水回收利用的意义
242凝结水回收利用系统
243凝结水回收利用实例
25锅炉排污及烟气的回收利用与节能
251锅炉排污
252锅炉排污原则及排污系统
253锅炉排污水热量回收与利用
系统
254排烟余热的回收利用
26蓄热技术及其应用
261蓄热技术
262蒸汽蓄热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
263蓄热器的控制和管路系统
264蒸汽蓄热器的应用
27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技术
271辐射供暖与建筑节能
272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
273管路系统构造与形式
274管路系统设计与选用
275控制与调节
276塑料管材及绝热材料
28其他节能技术
281热网的水力平衡
282热网的保温
283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
284散热设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热源节能技术
31锅炉节能技术
311锅炉的基本构造
312锅炉的工作过程
313锅炉损失及效率
32余热锅炉
321余热锅炉的分类
322余热锅炉参数
323余热锅炉的应用
33地热技术
331地热发电
332地热供暖
333地热的其他利用
334地热开发的风险
34热泵技术
341热泵的工作原理
342热泵的低温热源
343热泵的分类
344热泵的应用
35太阳能供暖设备
351太阳能概述
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目录
352太阳能集热器
353太阳能供暖装置
354太阳能辅助热泵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通风节能技术
41通风与节能
42被动式自然通风
421热压和风压
422被动式自然通风的形式
423被动式自然通风的设计要点
424被动式自然通风在现代建筑中的
应用
43多元通风
431多元通风的定义及分类
432多元通风的控制策略
433多元通风的分析与系统设计
434多元通风的应用
44置换通风
441置换通风与节能
442置换通风的设计
443置换通风的应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51低温送风技术
511低温送风系统与节能
512低温送风系统的设计
513低温送风系统的应用
52变风量空调技术
521变风量空调系统与节能
522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
523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应用
53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式空调技术
531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与
节能
532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的
设计
533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的
应用
54中央空调新风节能技术
541中央空调的新风
542新风节能关键技术
543新风节能技术的应用
55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技术
551中央空调水系统
552中央空调水系统变流量设计及
控制
553动力分散式中央空调水系统的
节能原理及其应用
56空调蓄能技术
561空调蓄冷技术发展的背景与
特点
562蓄冷设备
563水蓄冷空调系统
564冰蓄冷空调系统
565共晶盐蓄冷
57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571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策略
572基于盐溶液除湿系统的新风处理
方式
573其他除湿方式
574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工程案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冷源节能技术
61空调用冷源及其节能
611空调系统冷源的分类及简介
612冷源节能的发展方向
62压缩式制冷技术节能
63吸收式制冷技术与节能
631吸收式制冷技术
632典型吸收式制冷机组
633吸收制冷的节能效益
64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
641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
642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
643太阳能制冷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
65蒸发冷却制冷技术
651直接蒸发冷却技术
652间接蒸发冷却技术
653蒸发冷却的地理范围
654常用蒸发冷却设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暖通空调系统与设备控制节能
技术
71供暖系统与热源设备的控制节能
711集中供暖系统的节能控制
策略
712热源设备的控制策略
72空调系统与设备的控制节能
721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
722中央空调水系统的节能控制
723多联分体空调的节能控制
73暖通空调节能控制的优化技术
731全局性优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732遗传算法在暖通空调节能优化
控制中的应用
74公共建筑计算机网络能耗统计与管理
技术
741公共建筑计算机网络能耗统计
技术
742公共建筑计算机网络能耗管理
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81建筑围护结构及其节能潜力
82非透明围护结构
821非透明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
822非透明围护结构的保温与隔热
83透明围护结构
831透明围护结构的传热特点
832窗玻璃材料与建筑节能
833玻璃幕墙与建筑节能
834窗和透明幕墙的气密性
835双层玻璃幕墙
84建筑遮阳
841窗口遮阳
842墙面遮阳
843屋顶遮阳
844入口遮阳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据预测,按照我国目前的建筑用能水平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达到35%。在建筑能耗里,暖通空调能耗占30%~50%,且在逐年上升。现有的暖通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是高品位的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电能所占比例最大。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使得地球资源日益匮乏,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现状,我国许多大学都加强了暖通空调系统与设备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中合理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本书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编写的。 全书共分8章。第1章扼要介绍了暖通空调系统及其节能理念。第2章介绍了供暖系统及相关节能措施,包括供暖计量、气候补偿、热网的水力平衡以及凝结水回收等。第3章介绍了热源节能技术。除了热源设备本身的节能措施外,还介绍了可再生热源的开发与应用。第4章介绍了通风节能技术,重点介绍了多元通风技术。第5章介绍了中央空调系统中常用的节能技术,包括变风量调节、变水流量调节、变制冷剂调节技术以及低温送风、新风节能、温湿度独立控制节能技术等。第6章介绍了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太阳能制冷及蒸发冷却技术等。第7章介绍了暖通空调系统与设备控制节能的方法与技术。第8章介绍了建筑围护结构及相关节能技术,只有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才能充分发挥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的作用。 本书难度适中,力图方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查阅,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 本书由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多名教师完成,由刘艳华教授统稿。第1章及第3章31~34节由刘艳华编写,第3章35节由党政副教授编写;第2章由张联英副教授编写;第4章及第5章51、52、54节由孔琼香副教授编写,第5章53、55~57节及第6章65节由王沣浩教授编写,第6章61~64节由王新轲副教授编写;第7章由王军副教授编写(其中71节由严彩球老师编写);第8章由刘星副教授编写。第5章由吴小舟博士协助统稿。西安交通大学厉彦忠教授审读了本书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引用国内外多本著作、教材及文献并在书中给出标注。由于时间仓促,疏忽及漏引之处还望有关文献的作者能及时指正,以便修改。由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也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